三年前,曼联有过一段短暂但充满希望的重建。那时候,索尔斯克亚带着球队,踏踏实实地努力重塑红魔往日的辉煌。虽然前任教练留下了烂摊子,更衣室里矛盾也多,但他提拔青训球员,把高薪却表现不好的球员清理掉,还制定了明确的建队策略,给球队重建打下了基础。两次进英超前四,还闯进欧联杯决赛,这成绩特别亮眼。那时候,不管是客场赢曼城的战术安排,还是整顿更衣室纪律,索尔斯克亚都显示出很强的掌控能力。
可是呢,曼联管理层太急功近利了。球队还没适应索帅的战术体系,就签回了超级巨星C罗。从商业角度这决定没错,但对球队来说,这是个致命的干扰。C罗来了之后,更衣室权力格局变了,他名气太大,反而让队内更不平衡。在这场想快速提升球队影响力的赌博里,索尔斯克亚成了牺牲品,他管不住更衣室,之前的重建努力也白费了。事实证明,曼联高层追“巨星效应”的时候,忽略了稳定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。
现在回头看索尔斯克亚执教的时候,很多当初被质疑的决定其实挺有道理。他大胆用麦克托米奈、拉什福德这些青训球员,推动引进桑乔,还坚决处理高薪低能的球员,建队思路很有前瞻性。以前被批评的后防球员,像马奎尔和万比萨卡,现在成了球队困难时的重要力量。相比之下,那些被寄予厚望的“大牌”球员却没达到预期,这更显得索尔斯克亚当初的坚持很可贵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他在复杂情况下给曼联规划的蓝图,现在还能给后来的教练一些启发。
更讽刺的是,滕哈赫接手曼联后,好像走了索帅的老路,严格清理不符合球队要求的大牌球员,重新立规矩。这说明一个关键问题:曼联的问题不是出在某一任教练身上,而是和错误的内部管理决策有关。要是当时高层多给索尔斯克亚点时间和信任,少些急功近利的干扰,现在的曼联可能早就走出反复重建的怪圈了。这种“轮回”,恐怕才是俱乐部真正要面对的问题。
内容及图片来源于公共网络,如有问题和不当之处请联系作者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