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回答球迷关于“姆贝乌莫与阿玛德·迪亚洛能否共存”的问题时,我的结论是,在大多数情况下,两者难以同时在场上发挥作用。只有在特定的阵型和战术环境下,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共存。关键在于,右后腰和右中卫球员的表现必须达到一定水平,才能为这种搭配提供足够的支持。否则,其中一名球员势必需要做出调整或牺牲。
事实上,曼联在引进库尼亚并转向姆贝乌莫时,曾经对这两位球员的共存问题展开过讨论。阿玛德·迪亚洛上赛季是曼联表现最为出色的球员之一,而姆贝乌莫则是今夏转会市场的焦点之一,他不仅是曼联可能的引援目标,还在英超射手榜上名列前茅。两位球员如果搭档在一起,能否产生“1 1>2”的效果,成为了球迷们关注的焦点。
曼联球迷一直期盼着球队恢复昔日两翼齐飞的打法。然而,即便是在弗格森的时代,左右边路的配置也有所不同。以2008年欧冠时期为例,曼联的左后卫埃弗拉以盘带突破见长,而右后卫韦斯布朗则更多承担内收保护的任务。弗格森的战术之所以独特和前瞻,正是在于他能根据比赛需求,灵活调整球员的角色,比如使用中后卫打右后卫。
现代足坛的阵容配置,往往是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旋转。左后卫上前时,左中卫需要更多担负防守责任,而右中卫则更注重居中防护。在这种情况下,右后卫适度内收并兼顾部分中卫职能,成为了稳定防线、维持攻守平衡的关键。这也是很多球队转向三中卫体系的原因之一。
同样,在三中卫体系下,当左翼卫压上进攻时,左中卫和左后腰必须跟进,而右翼卫则要更多地内收保护。曼联季前赛对利兹联的比赛中,卢克·肖在场上就不断切换左右中卫和左后卫的位置,展现了现代战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。
回到阿玛德·迪亚洛的问题,虽然他上赛季在曼联表现优秀,但他的角色其实更接近右边锋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右翼卫。尽管他表面上踢右翼卫,但其回防能力和覆盖范围,使得他在右边锋的位置上更能发挥作用。他的发挥,得益于右中卫具备拉边的属性,而右前腰则为他提供了支援和空间。
曼联的主攻方向一直偏向左路,这使得右路的球权分配相对较少。因此,右前腰往往需要兼具影锋和中锋身后活动的角色,以便通过内收支援进攻,或参与防守。当姆贝乌莫加入后,如果他要更多地参与进攻,那么阿玛德·迪亚洛的任务将是为他扫清障碍。然而,姆贝乌莫上赛季是英超失误次数最多的球员,若要保持进攻强度,他的球权丢失将成为一大挑战,而迪亚洛的身体对抗能力不足以弥补这一点。
曼联在季前赛首场对阵利兹联时,虽然迪亚洛出现在右边翼卫,但科利尔担任了右前腰的角色,实际上起到了为迪亚洛提供保护的作用。大多数球迷设想的阵型是姆贝乌莫踢右前腰、迪亚洛打右翼卫,这是他们最擅长的位置。但两人都偏左脚,这带来了一个问题:谁去拉边传中?谁应该内切?姆贝乌莫上赛季是英超传中次数最多的球员,而阿玛德·迪亚洛虽然因伤缺席了半个赛季,但依旧在曼联传中榜上名列前茅。两人的传中主要都是用左脚完成,从肋部向禁区传中,需要有球员为他们吸引对手的防守。
然而,这并非完全无法共存的局面。如果两名左脚球员都出现在右路,为了扩大进攻宽度并增强灵活性,右后腰和右中卫必须具备相应的覆盖能力与拉边能力,才能为两人提供足够的支持。上赛季,曼联的约罗就曾为右路提供了不少有效的斜线传球。
当前有传闻称,曼联可能引进一名活动能力特别强的中场球员,而这个角色正是卡塞米罗或乌加特这类球员的定位。左路已有了上场能力强的多尔古,因此右路的确急需一位能够覆盖大范围、兼具防守与进攻的球员。另一种可能是迪亚洛转型为右前腰,姆贝乌莫踢右翼卫,这种阵型或许会在面对强敌时启用,因为迪亚洛在边路的对抗能力令人担忧,且容易受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