曼联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的产物,而是多方面问题的集中爆发。赛季结束时,红魔以净胜球-10的惨淡成绩收官,较上赛季-1的糟糕数据大幅度恶化。即使不是战术专家,也能轻易看出,这支队伍的问题,尤其是在进攻端,已经到了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程度。
本应是重中之重的前锋引援,竟成了曼联在今年转会市场上的最大笑话。按理说,球队的锋线亟需补强,但令人愕然的是,曼联虽然阵容臃肿,球员数量极其庞大,然而却始终难以在合适的时机找到合适的前锋。
阵容臃肿、引援失衡:虚有其表的繁华
曼联的阵容列表一度让人眼花缭乱,33名球员的庞大名单,在没有参加欧战的背景下,显得尤为不合时宜。然而,撇去那些已经被俱乐部放弃的球员——拉什福德、桑乔、安东尼和马拉西亚,再加上少数年轻小将,能够在一线队立足的球员其实不过24人,刚刚够及格。然而,让人痛心的是,这批球员的工资支出极为庞大——其中拉什福德、桑乔、安东尼和马拉西亚的四人,每周的薪水总和高达82.5万英镑。这一切正好映射出曼联过去十年来在引援决策上的荒唐与混乱——高薪签人,低效使用,且难以脱手。
桑乔这位“前途无量”的年轻才俊,四年时间,状态依旧低迷,合同即将到期,转会价值几乎为零;安东尼,虽然身上仍有一定的市场价值,但显然已无法回收他8000万英镑的转会费用,最高只能为曼联带来约3000万英镑;拉什福德,曾是英格兰队的锋线支柱,但如今的他薪资高昂,状态和态度令人失望,租借似乎是最为合适的选择。对于这些人,曼联的管理层到底该做出怎样的决策,已经显得尤为关键。
锋线乏力,钱花得不值
回到锋线问题,曼联虽未缺少前锋资源,却在引援市场上屡屡碰壁。霍伊伦德和齐尔克泽,这两位分别以6400万英镑和3650万英镑的价格加入,理论上可以为曼联带来锋线的解决方案,但事实却事与愿违。
齐尔克泽,虽然拥有不小的技术天赋,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强力中锋,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个侧翼攻击手,无法承担起球队进攻的重任;霍伊伦德,上赛季只打入10球,虽然勤奋跑动,但终结能力的稚嫩让他依然缺乏顶级前锋的特质。甚至有声音开始质疑,是否该对这笔投资进行止损,或许将其出售给更合适的球队,毕竟即便是去年夏天还备受期待的丹麦小将,现在也已成了曼联“深感不值”的风险品。
引援体系老化,决策失误频现
曼联俱乐部的引援体系显然已经老化,决策频繁失误,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错失良机。在新老板吉姆·拉特克利夫爵士和体育总监威尔科克斯的领导下,俱乐部试图进行重建,然而,他们在转会市场的反应依然迟缓,甚至显得有些保守。
例如,曼联原本将德拉普视为理想目标,然而最终却被切尔西“抢先一步”,让曼联再次错失了一个性价比高的球员。而更令人沮丧的是,曼联因财政困境,连这位相对廉价的目标都无法负担。现如今,俱乐部向外界公开承认,由于受到利润和可持续性规则(PSR)的约束,他们在转会市场的支出面临严峻挑战。在当下,曼联要想引进一名具备竞争力的前锋,至少需要支付6000万至7000万英镑,这一价格几乎超出了他们的预算范围,转会市场上的一些潜在目标,如戈森斯和埃基蒂克,早已从视野中消失。
前锋问题迫在眉睫,曼联再度面临“拉锯战”
过去四个赛季,曼联的引援总是迟到的:2019年马奎尔、2022年卡塞米罗、2023年霍伊伦德、2024年乌加特——每一次都在最后关头完成,导致准备不足,效果难以最大化。如今,曼联的转会运作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,且每一次都充满了“赶工”色彩,这样的局面,再次上演恐怕是不可避免的。尽管如此,今年的曼联可没有时间再拖延,他们已经迫切需要解决锋线问题,时间不允许再有任何的犹豫。
上赛季,曼联全队仅打入52球,在英超前十名球队中排名倒数,甚至不敌水晶宫(55球)。这不仅是一个数字问题,而是球队根本战术结构的崩塌。如果前锋问题不解决,战术如何调整、结构如何重组,都将毫无意义。曼联急需的是一位能够在禁区内迅速解决问题的“杀手”,而不仅仅是一个充满噱头的名字;他们还需要一个在转会市场上敏锐而果断的“操盘手”。这些改变,不是未来,而是现在,立刻发生。
曼联的未来,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摆脱这些沉重的薪资包袱、清理冗员、调整战略,找到一位顶级9号位球员,真正重回强队行列。而这一切,已没有更多的时间等待。